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湖北大学法学院各教研室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

时间:2025-04-11 浏览量:

有效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湖北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师大会部署了"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大讨论"专项工作,要求各教研室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4月9日,学院各教研室同步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变革路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等重大命题进行深度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力量。

一、法理法史与民商法教研室共探AI时代核心能力培养

法理法史教研室与民商法教研室联合座谈会上,徐梦醒老师提出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具备五大核心能力体系:一是"法律+AI"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要求掌握法律知识图谱构建、算法模型调试等融合技术;二是技术伦理决策能力,强调在算法歧视、数据滥用等场景中坚守价值理性;三是智能工具驾驭能力,需熟练运用法律大数据分析、司法辅助系统提升实务效能;四是系统动态思维能力,能解析法律规范群与证据链的动态关联,预判技术迭代引发的制度风险;五是全球治理参与能力,须熟悉跨境数据规则与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推动技术标准向法律规范转化。

与会教师围绕"数字时代的法治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三点共识:法学教育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构建"规范逻辑+技术逻辑"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教师需革新教学方法,强化科技伦理与数字正义的思辨训练;在实训环节应建立AI工具使用规范,防范技术滥用风险。研讨会标志着学院在推动传统法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二、经济法与刑事法教研室构建AI赋能教育新生态

经济法教研室与刑事法教研室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AI贯通教学全链条"改革方案。通过构建"教学管研评"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从知识传授、逻辑推理到实务应用的全流程赋能:在教学场景中引入智能案例库与虚拟仿真系统,升级"法律文书智能纠错""证据链可视化分析"等实训模块;在管理环节运用大数据追踪学习轨迹,建立个性化培养档案;在科研评价体系创新中,探索AI辅助论文查证、学术规范审查等机制。

两教研室重点规划三大实施路径: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智慧法院建设项目""电子取证实战训练"等真实场景锤炼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拓展生成式AI在法律文书写作、合同审查等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建立跨地域协作式实训网络,与司法机关、科技企业共建数字法治人才孵化基地。这些举措彰显了学院以技术创新响应教育强国使命的决心,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三、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擘画跨学科人才培养蓝图

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的专题研讨会上,陈焱光教授强调法学教育应坚持"实践导向+学科交叉"双轮驱动,提出优化学科布局的方案应包含加强计算法学、数字行政法等新兴领域建设;推进跨学科组合式科研,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研究模式;构建"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双轨制,强化师资队伍的AI技术教学能力。谭剑副教授则系统阐释"四维融合"培养路径通过学科交叉、AI赋能、实践贯通、涉外拓展等维度,培养通晓行政法、国际法与数字法治的复合型人才。万孝笑老师特别指出,需辩证把握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既要利用ChatGPT优化个性化教学,又须通过学术诚信教育防范技术伦理风险。教研室主任刘祎副教授援引福柯知识类型学理论进行总结,提出构建"无边界知识共同体"的设想:打破学科分类桎梏,设立跨文理工医的X创新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允许本硕博贯通培养;建立"理论-实训-实习"系统培养体系。

次全院性人才培养大讨论,凸显湖北大学法学院以"三个面向"推进教育改革的战略定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技术革命前沿,深化AI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各教研室提出的智能教学平台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弹性学制改革等系列举措,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方案。


                                                               (审核人:徐梦醒)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电话:027-88660438、88660538

© 2007-2013  湖北大学法学院 law.hubu.edu.cn